当前位置:爱学网公文文档中心领导讲话城建环保水文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水文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12-26 13:23:57   浏览次数:238  栏目:城建环保
标签:领导讲话稿,领导发言稿,领导讲话稿范文, 水文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http://www.2xuewang.com

水是生命的源泉,浩瀚宇宙唯地球存在生命,缘于水的存在;水是城市的灵魂,茫茫戈壁古楼兰国的消失,皆因失去水的养育。人类文明的起源、进步与发展得益于水的滋润。自古以来,水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们逐水而迁、择水而居,水对于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良好的水环境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而营造和谐水环境,当以水文化建设为灵魂。

一、人类与水相处的历史是和谐渐进的历史,由此伴生的水利与水文化,不断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自古以来人类对水就有一种敬畏与崇拜,不论是西方神学里的诺亚方舟,还是东方古国的《山海经》;不论是西方第一个哲人泰勒士的“水是万物的始基”,还是老子《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无不阐释水生万物的哲学观念。水给人类带来饮用、灌溉、舟楫等利益与便利,让人们“水图腾”的同时,又以其势不可挡、无孔不入的力量,让人类为之惊叹、对之敬畏并与之搏斗。由此,产生了水利与水文化,并伴随人类社会发展。

(一)从大禹治水到杨守敬《水经注疏》

传说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禹新婚不久,为治水四处奔波,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大禹治水的行为,被后人推崇为一种精神,上升为一种文化,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大禹治水既是水利中的文化,又是文化中的水利。水利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末期《吕氏春秋》的《孝行览·慎人》,但其中“水利”一词指捕鱼之利。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河渠史》出现“水利”一词开始具有防洪、灌溉、航运等含义。1933年,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三届年会的决议中指出:“水利范围应包括防洪、排水、灌溉、水力、水道、给(本论文由www.2xuewang.com免费提供,转载请注明!)水、污渠、港工八种工程在内。”目前,水利的含义又有了扩展,水利还应包括水土保持、环境水利、水利渔业等工程及水资源调度管理、水行政管理等非工程内容。因此水利的定义概括为:采用各种工程措施或非工程措施,对自然界的水(如河流、湖泊、海洋以及地下水)进行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以减轻和免除水旱灾害,满足人类生活与工业生产用水需要。

论及水文化,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晚清学者杨守敬(市人),他把我国水文化推向一个科学高度。杨守敬是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藏书家。有83种著作传世,名驰中外。杨守敬用毕生的精力和学识,运用金石考古等多种方法研究《水经》、《水经注》,历经四、五十年,集我国千百年来水经研究之大成,撰有《水经注疏》、编绘有《历代舆地沿革图》、《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和《水经注图》等。为写《水经注疏》,他对《水经》和《水经注》作了深入研究和考订,总结前人得失,比前人的研究更为周详,终于赋予《水经注》新生命,长江三峡的名称即出自于杨守敬。

(二)现代水利事业催生和谐水文化

在形容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最佳状态时,中国有句古话叫“天人合一”。今天,从水利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上来解读这个词,就是只有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真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进而产生和谐水文化。

水利事业发展与水文化息息相关。过去,人们每遇江河泛滥、山洪爆发,都迷信地认为是“行龙走蛟”,祈祷“龙神善过”,借以免灾。民间如此,官府亦然,根本谈不上科学治水,更无水利事业、水文化可言。翻开《县志》,1498年至民国37年(1948年),有文字记载的水灾就有53次,其中30次使顿成泽国,庐舍倒塌,人畜漂流,一派凄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战胜洪涝灾害,采取国家投资、以工代赈、民办乡助等办法,领导人民整险护岸,对沿江堤垸逐年加固培厚,改造和新建堤垸,大兴排涝、调蓄工程,有效防御了历次洪涝水患。为使治水科学规范化,1951年4月,成立县水利局和防汛指挥部,并根据堤垸大小分别成立了7个堤防管理段。经过近60年的水利建设,如今建成大小民垸15个,并拥有70多公里长江、清江干堤的稳固防线,加之46座中小型水库调蓄,以及星罗棋布的堰塘、泵站、涵闸,防洪减灾能力大大提高。

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使科学文明与水文化同步发展。水文化促进服务于水利事业。水文化成为水利人的精神家园,成为水利工程的一种人文表象,甚至是水利科学发展的魂灵,以及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软实力”。不论是在水利部门机关日常管理,还是水利工程建设;不论是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还是乡村经济发展,无不融入各具特色的水文化。地球上任何一座城市从一开始就是与水的治理密不可分,在各个方面与水相依相存,这也正是“水文化”的发展所在。

(三) 水文化衍生地域文化

市位于省西南部,面积1357平方公里,人口40万。这里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了农牧渔猎生产。春秋时期归楚地,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地名,取“宜于建都”之意。市府陆城因东吴大将陆逊在此筑城得名,三国时期著名的“夷陵之战”就发生在这里。一千多年前大诗人李白在此留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诗句,不仅形象概括了这里的地貌特征,也将山水文化融入其中。如今一提到,人们就会想到这是一座两江交汇、依山傍水的美丽古城。这种水文化符号,特别是长江、清江的水乡文化,拥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对江南文化、荆楚文化、巴楚文化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外柔内刚的文化品格、刚柔并济的文化精髓、精巧细腻的文化品位,使这里的人们追求勤劳、精巧、柔韧、秩序的价值取向。

一个充满水韵文化的地方,也是富有灵性的地方,必有厚实的人文风物和美丽的自然景观。人杰地灵。除鸿儒杨守敬外,这里还诞生了开国将军独臂上将贺炳炎、医学院创始人朱裕壁、现代天文学家李启斌等一批仁人志士,先后留下屈原、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众多文人墨客的足迹。站在荆门山上,你仿佛闻到1700年前火烧连营七百里的战鼓;伫立潮水汹涌的北门矶头,你可以感受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英雄气概。

www.2xuewang.com 二、水文化成就经济发展土壤

 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模式,而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又必定有着不同的文化支撑。 市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上距三峡大坝60公里,下游是“两广熟,天下足”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素有“楚蜀咽喉”和“三峡门城”称誉,这不仅是一种地理概念,也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经济发展的信号。

(一)水文化促进工业经济

水能资源丰裕,纵横交错的河流上,水电站星罗棋布,以高坝洲为代表的20多座大小水电站与长江三峡、葛洲坝、隔河岩等大型水电站融为一体,构成中国水电能源中心。境内2个22万、8个11万伏变电站和三峡右岸50万伏直流输电工程像巨人的心脏一样,以40亿度的负荷量,为工农业生产输送源源不断的电能。由于地处长江,清江交汇处,运输成本低廉,国内外企业和商家视为投资创业的理想之地。华新水泥集团把作为进军西部的前沿阵地,兴建了年产150万吨的水泥生产线。深圳东阳光公司把总部迁至,在这里建成全国最大的化成箔生产基地。河北唐山惠达陶瓷把视为向南扩张的基地,在此创建了省最大的陶瓷基地。宜化集团、鄂中化工、海南欣龙、浙江丰岛、美国汤姆森、加拿大斯帕尔等一些国内外知名企业也都把视为企业发展的宝地,在此投资创业,构成了科技含量高,市场规模大,发展后劲足的现代工业体系。这里有以高标号水泥、卫生洁具为主的建材产业群,有以磷化工、医药化工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群,有以精铝冶炼、电子材料为主的电子产业群,有以水果(本论文由www.2xuewang.com免费提供,转载请注明!)、水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群,有以机械工具、纺织棉纱为主的机械纺织产业群,还有火电、造船、煤炭等新兴和传统产业。雄厚的工业实力,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战略支撑。如今,市综合实力名列全省县域经济前茅,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经济指标跃居全省第一,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匹快马。由此可见,一个地方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必须有丰富的水资源为支撑,而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又推动水文化和谐进步。

[1] [2]  下一页

,水文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水文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文章

tag: 城建环保,领导讲话稿,领导发言稿,领导讲话稿范文,领导讲话 - 城建环保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范文大全 | 管理资料 |学习教育试题课件下载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