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人物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课文预习提示中有相关内容
补充:书愤
年代:【宋】 作者:【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简要复述《隆中对》一文的内容,注意以下要点 学生收集相关背景资料交流
1.三国形成前的概况。
2.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3.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
三、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补充
1.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
《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3.关于刘备托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223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4.关于刘禅: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政。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做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本文是上表陈说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全文以议论为主。又因诸葛亮对刘备有知遇之恩,要报恩于刘禅,他真诚地辅佐刘禅,希望刘禅能够支持自己,共同完成刘备生前没有完成的事业。所以文中又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在议论和叙述中,流露着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情实感。
四、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1.正音:
疲弊(bì)陛下(bì)恢弘(hóng)驽钝(núdùn)
裨补阙(bìquē)行阵和睦(háng)夙夜忧叹(sù)崩殂(cú)
妄自菲薄(fěi)陟罚臧否(zhìpǐ)以彰其咎(jiù)
2.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单音词古今异义的更多:先、崩、弊、诚、义、
否(pǐ)、遗(wèi)、愚、阙、雅等。应当注意加以分辨。
3、学生读课文
(1)学生各自放声读两遍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2)请8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课文(第8位学生读最后两段)。
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3)读课后练习一中列出的长句子。
读读,议议——请学生说说每句话大意。
(4)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和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着重介绍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同时能朗读课文,消灭生字词,读好长句,为加深认识做书后练习一。
在能读熟的基础上,请找出课文中成语并把它写在读书笔记上,语文重在积累,想一想由这些成语还能想到有关的一些成语。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
小结:《出师表》是我们诸葛故里的骄傲,因此第一节课主要在学习《隆中对》的基础上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做进一步了解,对文章主要疏通文意,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疏通文意:
方法:二人小组,对照注释逐句弄懂课文大意,将二人都不明白的语句画下来,待集体解疑。集体解疑,教师适当讲解,重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语句的意思。最后,请几个学生每人讲一段课文大意;教师在学生译课文时,提出语句里的重点词语。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语气
思考: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他反复陈说的是哪一条?
请班里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
三、理解课文基本:
(l)讨论刚才提出的思考题。
提示学生再读“阅读提示” 。
(2)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
共3条: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3)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
(4)划分全文结构,明确每一部分的意思。
四、完成练习:
当堂完成书后练习二先二人小组讨论后,后全班讨论答案。
五、总结、扩展:
诸葛亮在这篇表文中,向刘掸提出了3条建议:广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这三条建议在内容上紧密关联。诸葛亮在这里以老臣的身份,谆谆告诫,表现了一片忠诚化国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出师远征之前,对宫中、府中都作了妥善安排,思虑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