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国华,湖南人,知名学者,入选2006年度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曾开创华中理工大学人文讲座,著有《文化立国》、《大学重建》等。
《中国青年报》日前披露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显示:内地青少年体能连续10年下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中国学生的体育活动不足是主要因素。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婴儿尚未出生之前,其体魄就受到了伤害,这一点是当下中国非常严峻的问题,却往往被忽略。
本期评论周刊专访著名学者姚国华先生,他有着特殊的育儿经历和体会,尽管在网络上引起了极大争议,却为人们带来了极富意义的思考。特别是他对育儿问题的颠覆性批评,值得关注。
编者按
扒掉孩子身上多余的衣裳
长江商报:你曾说,冬天,你儿子经常一丝不挂晒太阳?
姚国华:这是真的。育儿是今天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最后几个被老人的经验支配的关键领域之一。问题是,老人新陈代谢缓慢,自然比较怕冷;而老人对幼儿的特殊怜爱,更令他们误以为孩子体弱,怕冷,甚至比大人、比老人更怕冷。
但初春时候,阳光灿烂,我抱一岁的儿子去爬山。不等上到有阳光的山顶,我就把他身上仅有的一层单衣剥了,露出“天体”。一路上几乎所有人都投来惊异的目光,远处的人不断回头,如果统计回头率,一定超越任何明星的纪录!
老者们一个个忍不住走上前来,竭力以和颜悦色掩饰其内心的惶恐和焦虑,压低声音提醒我:山上风这么大,孩子会感冒的。不喜欢管闲事的年轻人擦身而过时,也常常私语“这小孩好强”。直爽的中年人则干脆发问,这是你的孩子吗?还有一些具有与国际接轨的人权观念的人说,你要在美国,会遭到虐待儿童的起诉。
长江商报:你不担心,孩子会生病吗?这出于什么目的?
姚国华:我首先想说的是,因为这样,我儿子这两年来没病过。网上说,有宝宝一洗澡就感冒,无奈整个冬天再不敢给洗澡。可是,我儿子冬天每周洗两次,穿衣时冷得发抖,浑身起鸡皮疙瘩也没事。开始,我们还特意开空调提高室温,后来干脆这也免了。
在逻辑上,人们的错误观念源于国人生命哲学的老朽化,只看到生命过程的一个片面:人受凉就会感冒,要防止感冒就得穿暖些以免受凉,天寒地冻的天气干脆不要出门。可是,人们却看不到更为根本的道理:人有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御寒冷和炎热;人的适应能力需要不断地激发和锻炼;即使有一点感冒,也完全有能力自己恢复健康;温室里长出的生命适应能力只会越来越低,反而容易受到外界变化的伤害。
后来我专门进行了了解,孩子穿得太多,反而会捂出汗,更容易感冒;因此婴儿不宜穿太多,标准是只比大人多一件。在日本,家长会让小学生冬天赤裸上身,男男女女在冰天雪地里嬉戏、喊叫、奔跑;英国最有名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的学生住在阴冷的古堡里,没有空调,早上都要赤裸上身搞运动,然后自己到井边取水洗漱,冬天也不例外。这些我们甚至会不相信,但我必须要说的是,在养孩子方面,我们竟然退化到如此不堪的地步,既不如西方人,也不如日本人。
我一直在想,他们从小被屏蔽于暮气沉沉的抚育理念、谨小慎微的呵护方式、无孔不入的饱和消费之下,感受不到大自然的冷暖变迁,品尝不到人生的苦辣酸甜,经受不起生活的起码挑战,更无缘享受挑战极限的喜悦,甚至习惯于逃避,将来怎能有大气磅礴的胸怀和魄力。所以,我们必须把孩子身上多余的衣服扒掉,这才是为他好。
被乱用药是孩子普遍悲惨经历
长江商报:你孩子生病时怎么办?
姚国华:我儿子也曾感冒过,万幸没吃抗生素。那是2008年初大雪灾刚过,我们从湖南老家回武汉,我先感冒,传染给全家。出生一个半月的儿子情况有点严重,只得去学校医院检查。医生看我们不愿给孩子打针,就开了几种药。我问是不是抗生素,她说吃点抗生素是必要的,反正要先做皮试。皮试结果,护士犹豫了半分钟才说,好像可以。我把结果拿给医生看,她说没问题。孩子作血检没有异样,量体温也正常,医生却建议再开一些退烧药备着,晚上校医院不值班,万一孩子夜间高烧可以用得着,只见我一脸疑惑,只好作罢。
我拿了三种药回家,却越想越不对劲,一种抗生素注明“没有儿童使用的资料”,明显是不想负责任;另一种是青霉素,让我想起十多年前我在校医院打青霉素差点晕死的可怕经历。再有一种含麻黄碱的药,说明书上标明用药三天即要停止,可医生开的药却分别可以吃八天、二十天、三十天,这不是在卖药吧?
我决定,一颗不吃。接下来的一天,家里气氛万分凝重,时间难熬。最忍受不了的是七十多岁的奶奶:人人有病都听医生,骂我几十年的书白读了。
长江商报:乱用药已经成为一种普遍?
姚国华:我不惜说,这是一代儿童普遍的悲惨经历。我问过十几位年轻的父母,很少碰到一岁以上孩子未曾受吃药打针之苦的。惨的每月都会有,而且形成恶性循环,用药剂量一次次加大,一种药不管用,再换另一种药,经常是多种药一齐上。现在医院都兴吊水,婴儿身上血管不好找,只好往头皮上扎,好生可怜。
同事说,小孩感冒发烧,为了慎重,跑到专业儿童医院就诊,要住院,几个孩子共一间病房,免不了交叉感染,本来的病三五天自然就会好的,却又染上别的孩子带来的病,于是大家把多种流行病分享一遍。有个同事更倒霉,医生说孩子住几天院就会好,可是住十天不见好,以为这家医院不好,转另一家,可是那里不过是重头来一遍,多天还不见好,焦急难忍,再次转院。本来就一个感冒,结果却折腾一个多月,染上好多种病才好。
这种严重侵害婴儿健康的医疗事件决不只偶然一例,也并非个别的人为失误,显然是背后有一种力量在制造一种产业。可怜天下父母心,时间搭进去之外,花销少则几百,多则几千上万。谁知道,有人在背后数钱呢。
在加拿大带外孙的一位老先生邮件里告诉我,那里的孩子感冒、发烧、拉肚子,医生是不开药的。德国朋友也说,抗生素决不能轻易使用。抗生素通常只能抑制细菌感染,而对病毒感染并无效果,但感冒多是病毒性的。这应当是常识,至少学过四年本科的专业医生不知道吗?这方面,政府应该早日采取行动。
剖腹产违背生命自然规律
长江商报:通过你特殊的育儿经历,谈谈你对国民体质提升的看法?
姚国华:不说宏大的,具体点,我要给未来中国父母几条建议。第一,不到万不得已,决不剖腹产(提防无良医生诱导你剖);第二,宝宝出生后第一时间,吸吮母亲初乳(拒绝任何代乳品);第三,确保比成人穿得少,经常洗澡,日光浴,手脚凉些其实关系不大;第四,如果只是感冒、发烧、拉肚子,要像拒绝毒pin一样拒绝抗生素。
我相信这将令未来中国减少一大半医院、药店、药企。而对于每个孩子,将受益终身。必须声明,我本人并无专业医学训练,这些建议却直接针对中国医疗体系。在一个拥有数百万专业医生的大国,由我来提出健康革命的口号,其中一定存在一种巨大的荒诞。这荒诞到底在哪,我请求读者自己三思。我只能以一对普通夫妻两年来的亲子之爱与育子实践作证。
长江商报:关于剖腹产,发达国家的比例比我们反倒低。
姚国华:是的。我一直想问一句的是,剖腹产的害处,为什么医生们都不说?其实,剖腹产,是极个别难产情形下不得已才做的手术,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剖腹产比率控制在15%的警戒线以下。然而,剖腹产在中国却成了流行选择,普遍超过50%,尤其在一些大城市竟高达90%以上,这意味着大多数正常产妇竟也会自行选择剖腹产。
人为地在母亲肚子上拉个口子把婴儿拿出来,这一医术的进步拯救了无数发生难产情形的母婴,但普遍运用于正常人却是一种可怕的傲慢,放弃人类千百万年来进化形成的生育方式,背离生命过程的自然秩序。
这一不正常事实的背后是种种现代文明的流行病,给产妇造成的心理影响:一是对现代医术的迷信,造成过度依赖;二是对正常生理过程的畏惧,造成逃避心理;三是对性生活的普遍焦虑,造成所谓产道松弛说流传。
然而,比这些有力得多的因素来自医院的鼓励、诱导甚至恐吓,他们把剖腹产手术当作创收的重要途径。
剖腹产真的更顺利吗?我妻子临产时住的病房里,躺着一个剖腹产的妇女和她的孩子,尽管护士要求她手术一天后就要起来走动,可是不知是错误观念还是疼痛,她就是起不来,成天焦躁不安地躺在床上,不时捶着铁床发脾气。据说,她至少要住院一个星期。而我妻子顺产20小时后就出院了。
后来,在一家报社组织的座谈会上,我从湖北实验小学校长那里得知,有的孩子表现的感觉统合失调症可能与剖腹产有关,而问题孩子的母亲承认自己的确是剖腹产。查阅资料,感统失调与剖腹产的关联早已得到医学研究的确认,没有经历正常生产过程中母体与婴儿挤压的孩子,身体很多方面,包括神经系统的发育可能是不健全的。为什么如此重要的医学结论传播不开来呢?
tag: 暂无联系方式育儿常识,育儿小常识,秋季育儿常识,幼儿园育儿常识,生活常识 - 育儿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