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学网学习教育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中古诗词指导高中语文学习:高考古诗鉴赏精讲精练

高中语文学习:高考古诗鉴赏精讲精练

12-26 13:35:44   浏览次数:105  栏目:高中古诗词指导
标签:高中古诗词指导,高中古诗词赏析, 高中语文学习:高考古诗鉴赏精讲精练,http://www.2xuewang.com

例1: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辕山亭赋韵

江 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人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涛写于南归途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团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请问,这两首诗的内容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故乡的菊花(从两首诗的关键语句三、四句可知);都写了重阳佳节(从第一首诗的题目可知:“九月九日”,即重阳佳节;第二首诗也是写于这一天,从第一句的关键语句“登高”可知,因为重阳节重要活动之寻就是“登高”)的思乡(第一首诗关键语句第三句可知:思菊即思故乡;第二首诗题目则直接点明所抒之情:“思长安故园”)之情。不同之处:第一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故园的怀想(从本诗关键语句第三句可知)和思归(同上)之情,流露出归隐田园(从注释中的“辞官”可知,作者不愿为官;从“篱下菊”的用典可知其归隐之情)的情怀;第二首诗表现了作者对遭受战乱的故园的痛苦(从第三句的关键语句“遥怜”可知)之情,表现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从注释“边塞诗人”可知其身份:是军旅诗人而不是一般的文人;从注释中的“长安沦陷,故有此诗”可知其不甘之心)的心情。

以上这首诗需从标题、关键语句、注释的角度进行分析,而有的还需从序文的角度进行分析,如下文的例诗《摸鱼儿》(辛弃疾)。

在诗歌中,情感的抒发在不少时候是间接的。有时使用间接抒情议论的方法,有时用典,有时跳脱(跳脱,指文意的跳跃与省略)。理解了其间接表现的手法,明白了诗中所用的典故,体味出其中被省略的显得非常含蓄的部分,理解其思想内容才有可能。间接抒情议论以及用典的如辛弃疾的《摸鱼儿》。下文再举跳脱一例。

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注]长干,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靠近长江边,为吏民杂居之所。聚居于此的多为市民阶层,较少封期L教的束缚,有较多的市民意识。横塘,地名,此地也在今南京市,

与长干接近。九江,泛指长江。

这首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请联系诗意具体谈—谈。

这两首诗形式上是两篇,实质上是由一问一答组成的一个整体,必须补出其中跳脱的部分,这样才能理解诗意。一条船从一位女子身旁经过,女子偶尔听到船上人说话,操家乡口音.于是把船停住打问:“你的家在什么地方?”并且她还自我介绍说:“我的家在横塘。”再往远处想一想,女主人公家住横塘,与长干接近,她从小生活在市民中间,没有过多地受到“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仪范的熏陶,所以直言发问。再者,这位女子恐怕是长年累月地看着这单调寂寞的江流、两岸的山峦平畴,也许是非常寂寞的,所以听到家乡的口音便觉十分亲切,便直言发问,因而无丝毫恤陀之态。再看第二首,这是对方的答问,对方是一个男子,从第一首的首字“君”可看出。男子并没有马上回答女子的问话,而是自我介绍说:我家住在长江岸边,长年奔波在外,经常在长江上来去。直到后来才告诉对方两人是同乡。可见他对对方很有好感。“生小不相识”,很惋惜;为什么惋惜呢?恐怕是甜甜的乡音、美好的容貌,使他觉得有点相见恨晚。但初次相见,只能用如此平静的话语和口气作答。由此可见,本诗展示了朴素的人情美、人性美,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请看,如果不把这些诗句以外的跳脱的部分补齐,又怎能深入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呢?

(2)分析概括的七个角度——人、事、景、物(以上从属于“写作内容”角度)、情、理、趣(以上从属于“写作目的”角度)。

例: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请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一首写事的诗。写自己到洛阳去寻访“才子”袁拾遗不遇,原来他被流放到江岭去了。我们从‘才子”和“流人”的对比中可推知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君主的昏庸。从三、四句我们还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另一层感情来:作者深深挂念着被远地流放的袁拾遗。因此,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这样概括:这首诗通过写寻袁拾遗不遇、袁被远地流放之事,表现出作者对他的深深挂念,流露出对才子被流放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3)评价的原则——辩证分析,实事求是。

①不能拔高

受时代、阶级、认识的局限,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认识并不见得会达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如果非要认为作品达到了这个高度,就是拔高了作品的主题。

例(1996年全国高考题第11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曹操)。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孙权,从“紫盖黄旗”可以看出)。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诸葛亮)。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此曲是否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宏图伟愿,为什么?

从这支元曲的内容上来看,作者先是一句设问,然后追思了三位英雄的风采和业绩,最后点明了三位英雄在历史上的贡献。由此可见,作者重在表现对英雄的评价,对英雄的仰慕,并没有表达自己的宏图伟愿。

如果认为这支元曲“表达了自己(指作者)迫慕前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这就是拔高了作品主题。

②不能曲解

曲解,是指对诗歌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歪曲理解。

例: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苹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此词的主题能否说是“怨女伤春”,为什么?

这首词的主题不能说“怨女伤春”,因为从词前小序可知,词为同僚饯别之作,此时如写“怨女伤春”,就显得不伦不类了。因此,此词当是借“怨女伤春”来寄托自己的情怀的。我们抓住词中的关键词语:“落红无数”“斜阳”“烟柳”等没落景象,可以联想到辛弃疾所生活的时代,联想到江河日下的南宋王朝。词中的用典也应注意:长门事、杨玉环、赵飞燕均与皇帝有关,均与受不受君王之宠有关,这就让人想到了辛弃疾与皇帝的关系。而词中语气,又显得愤激不平。以上这些,都透露了词的意旨所在:作者通过比兴寄托他对国事的忧愤之情以及自己遭受压抑排挤的伤感、苦闷,从而透露出对执政者(注意:不是皇帝)的愤恨。

高考语文辅导:古诗词鉴赏

表达

(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

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如“请分析《鸟鸣涧》(20xx年春季高考题)一诗春山月夜图”这样的一个题目,我们就要在月出前的“人闲”、“花落”,到月出后“鸟鸣”这一过程中来分析。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地引述原句;“析”就是作过程的简析;“评”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高中语文学习:高考古诗鉴赏精讲精练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范文大全 | 管理资料 |学习教育试题课件下载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