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学网学习教育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关于语文公开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语文公开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12-26 13:38:22   浏览次数:860  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标签:语文教学反思范文,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关于语文公开课教学的几点思考,http://www.2xuewang.com

新昌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科室    赵泠

每位语文教师都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怎样的一堂语文课才是好的语文课?”对此,许多专家学者都作过深入浅出的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不想拾人牙惠,旧调重弹,只想在这里就本县的一次全省性的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颇感迷惑的几个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求方家指正。

在一次本地的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笔者从头至尾认认真真地听了两堂课,分别是高中语文教材中孙犁的《黄鹂》和初中语文教材中李天芳的《种下一片太阳》。所谓观摩课,自然是经过层层选拔、精心打造的。这两堂语文课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一是都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老师不再写一个粉笔字;二是思想情感方面的教育过多,又流于浅俗化、僵化,类于思想政治教育;三是拓展阅读的部分占了整堂课的近一半。

下面就以上提到的三个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如何看待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必用多媒体的现象?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普及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公开课、观摩课不用多媒体往往被视作是没档次,评优课不用多媒体则被预先淘汰,此类现象委实不鲜。确实,多媒体在节省时间、帮助理解课文、拓展容量方面是板书所无法企及的。但是,我认为在课堂上过多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至少会产生以下弊端:(一)、丢掉了语文课本。教师上课时,既要电脑、演示教学内容,便很少有时间顾及教材;学生眼睛得盯着屏幕,思维得跟着老师的操作而变化,语文课本便成为桌子上的摆设了。多媒体可谓图文并茂,声色俱全,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便很少有兴趣、有时间来关注课文本身、去理解和体悟语言文字,留在学生知识库存里的是被教师“咀嚼过了的面包”。《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里规定:“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必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在这样的语文教学课堂内,学生哪有机会去诵读和体悟呢?(二)、固定的程序控制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一个多媒体课件,它必有一个固定的程序,它体现的是教师上课前已有的教学思路、教学构思,教师在课堂里做的只是顺着这样的程序去操作、演示、教学,这样的教学很难说是尊重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很难说是自主的学习。另外,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旁逸出教师课件设计的问题,这时教师就必须调整多媒体课件,在公开课的课堂上,敢临时调整课件程序的老师实在是罕见的。(三)、造成学生思维的唯一性。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往往预先设计好了所有问题的解答方案,那个隐蔽的答案是固定不变的、惟一的。教师在讲课时只需一步步地把它们演示出来,其间是不可能被修改的,教师只能围绕着这些答案讲课,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往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答案里拖,一而再,再而三地“启发、诱导”,最后“引君入瓮”。对于学生有创意的答案,教师至多也只能进行口头上的表扬,但演示时,则只能演示自己原来设计好的内容和答案。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唯一的答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的多元思维。而阅读的真相则是,对于同一文本的解读,每一个阅读者,因为个体知识、经验、个性的差异,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阅读取向。阅读是文学的再创作,它和创作一样,都是鼓励和提倡个性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不该用多媒体呢?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本是时代所趋,形势所逼。《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号召“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但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时不可绝对化,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样两点:其一,整堂课都贯之以多媒体并无绝对的好处,其二,并非所有的课都非用多媒体不可。语文课上的课件还是简洁点好,简洁才有变化的余地。

此次展示课的课件都是十分精美复杂的,采用FLASH动画技术,这显然非一般的语文教师能力所及。教师上课的既定环节都被教师隐蔽地设计在课件中,摁鼠标代替了写粉笔字。教师既要一个劲地引导、启发学生向他的既定思路行进,又要及时地摁鼠标,还要制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师实在是不轻松。由于要用多媒体,窗户都拉上了窗帘,在这样幽暗的光线下,学生很少有时间、有兴趣去阅读接触课本上的文字。

二、如何看待人文精神的涵养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人文主义(humanism)”这个词是本世纪中国先进思潮中是一个关键词,也是近千年来西方思潮的主旋律。这个词代表的是一种把人放在首位、极力维护个人尊严的思想,人文性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从此可以看出思想品德这一概念是下属于人文性这一概念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等同于人文性的涵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的课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于是在当前的语文课教学,人文精神的涵养成为语文课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可惜的是,所谓的人文精神的涵养走样了,成了思想品德教育。在《黄鹂》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人文精神涵养的环节,请学生说说读了“一定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它极致”这句话的启示,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说了一些诸如此类的现象,最后老师又启发学生,把这句话跟我们所在的集体联系起来,你想到了什么。在这一启发下,学生会说些什么就可想而知了。最后一个环节完全成了个人和集体关系的思想品德教育,语文课的语文味荡然无存,变成了政治课。《种下一片太阳》的教学设计中也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读了“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将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后得到的启示,经过讨论、点拨,最后教师教育学生竞争要公开、合理、科学,当自己不行的时候就该让出你的位置来。后面又有一个独立的思想品德教育环节,教师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对以后学习语文、学习做人有什么启示。可以想见,面对这样的指向性十分明确的问题,学生会什么样的回答。

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过分地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把“人文性”等同于思想性,设计了专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环节。这两节课没有语言文字的训练和运用,学生没有自主的、体悟性的阅读的时间,整堂课都是学生积极发言,教师的谆谆诱导。这样的语文课在高扬思想性的同时抹杀了语文学科的独特性,语文课的语文味没有了,其实质是跟“人文性”背道而驰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上),阅读教学必须尊重学生。人文精神讲的就是“目中有人”、“以人为本”。阅读教学在弘扬所谓的“人文性”的同时决不可以丢开“文本”和“以人为本”。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怎样理解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涵养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体现人文性呢?它应该通过什么途径,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训练呢?

对于人文精神教育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和体现这样两个字:感染。

首先,教师不能忘了文本的感染作用。人文精神不是“水中之花”,它首先是以文本为载体的,以文本为依托的,学生在自主、独立的阅读中自然能体悟到其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不能授予,人文精神只能体悟和感染,让文本自身去感染学生。教师不能架空文本作出指向明确的分析、理解,学生基于个体的因素,对文本的人文意义的解读是多元的。

其二,教师不能忘了教师的感染作用。教育者本人必须先具备人文精神的素养。一个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他的课是洋溢着他的民主、自由、宽容的思想和情怀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染到了这种人文精神。这样的教师,他能容忍学生的“异端”,容忍、鼓励甚至引导学生冲破思想的牢笼;他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他提倡学生“心口如一”,提倡“我思故我在”。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精神世界中本身潜藏的自由精神也就被唤醒了,探索、思考、想象、创造的天性被唤醒了。因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并不是给学生什么思想和精神,而只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与众不同”,诱导他们心灵深处自由因子的复活,鼓励他们张开思想的翅膀,让他们看到一个独一无二的我。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教师的人格魅力。

[1] [2]  下一页

,关于语文公开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语文公开课教学的几点思考》相关文章

tag: 教学  语文  公开课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语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范文大全 | 管理资料 |学习教育试题课件下载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