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学网公文文档中心报告汇报社会实践报告暑假社会实践-民勤生态文化传播效果的透析

暑假社会实践-民勤生态文化传播效果的透析

12-26 13:24:43   浏览次数:554  栏目:社会实践报告
标签: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社会实践报告格式, 暑假社会实践-民勤生态文化传播效果的透析,http://www.2xuewang.com
  无论什么性质、什么形式的团体,存在的时间的长短都会对传播构成影响。团体都有左右其组成分子意见的力量,这虽然有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的意味,但团体施加给每个成员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无形或者有形中有其成员划定了一个言行的准则。
  针对这一特点,大众传播工作者应把各种团体规范作为传播的参照。

  (3)、人际传播的影响
  拉扎斯菲尔德的“二次传播”、“意见领袖”理论。
  意见领袖对于传播效果的影响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意见领袖在“二次传播”中可能加入自己的主观阐释,所以有时信息从信源到信宿的差异会因此而变得非常大。
  普通受众也有可能充当“二次传播”的角度。他们对传播也发挥一定的作用。
  人际传播的影响对于大众传播业者的启示在于,就加大信息报道的力度和深度,对重大信息不宜作泛泛的、肤浅的报道;少留一些模糊的、含混不清的信息给受众,尽量做到清晰、准确、生动、有力,这样才能收到好的传播效果。


  (4)、个人差异的影响
  个人差异主要是指个人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这些差异又表现在性格和人格等方面。
  个性是人在生物因素的基础上,经过社会环境的影响和自身实践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系统对客观现实的同,也是一个人之所以为“这个人”的基本精神特征。
  对个人性格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种族、文化程度等条件不同而不同。个人所受教育的程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3. 民勤生态文化的历史演变
  历史上千年前曾是商旅云集、繁华昌盛的楼兰绿洲,早已变成了流沙掩埋下的寂寞废墟;数百年前还是一望无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呼伦贝尔肥美的草原,今天却流沙等退化草场;更紧的20世纪50年代仍是水草丰美、令人向往的居沿海至90年代已经干枯为干湖盐滩;曾被人们引以为自豪、昔日驰名中外的民勤绿洲,如今已成为引以为戒的退化绿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温家宝总理曾5次强调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民勤不止是民勤的民勤,民勤的荒漠化实际上是生态恶化的一个缩影。但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在研究生态自身的同时,却很少涉及生态文化及其传播效果调查与研究。
  生态文化是生产力布局与资源配置的调节器,是协调社会关系的新杠杆,是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文明转型的更高起点。
  生态文化传播效果是检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程度,绿洲退化在我国具有普遍性,选择民勤作为个案分析的关键是民勤具有其代表性。因此,研究民勤生态文化传播效果不仅能够解决带有普遍性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把个案研究成果扩展到相关领域

  3.1民勤历史演变
  《民勤水利志》记载:这片狭长而平坦的绿洲带,是因石羊河的冲积而形成。汉代时充沛的河水曾造就了了仅次于青海湖的“潴野泽”。魏晋时由于中游人口增加,石羊河水“省武威入姑臧”(中游两地名———记者注),致使下游民勤水势减弱,每况愈下。清代以前中上游人口约3万—15万,中游用水量不多,生态用水有保障。至清乾隆年间,石羊河中下游流域人口突升至73万,农业灌溉引水量已高达9亿立方米左右,占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总量的53%,超过了国际上通行的40%标准,导致生态危机出现。到清朝后期,“潴野泽”分成了上百个湖泊,其中约100平方公里的青土湖成为石羊河的终端。
  民勤是石羊河流域下游位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的一块绿洲,它就像一把刷子阻隔了两大沙漠的汇合。上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和人口数量的增加,民勤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植被枯死,来水减少,数千年来碧波荡漾的青土湖完全干涸,这块昔日水草丰茂,可牧可渔的滨湖绿洲,已处在濒临消失的危险边缘。
  潴野泽面积的变化(平方千米)
湖名 先秦两汉 清代前期 清末民国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目前状况 
潴野泽 575 210 —— —— 3 干涸 
  (资料来源:王绍武 董光荣主编《中国西部环境特征及其演变》)
  3.2民勤生态恶化的历史原因
  民勤生态恶化是一个人与自然叠加影响的历史过程,仅从历史而言,人口急剧增加,水资源的过度利用等一些人为因素是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直到今天,一些具有破坏力的人为因素还未停止。
  历史上的民勤是水草丰美的滨湖绿洲,土沃泽饶,可耕可渔。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垦地、樵采、放牧活动的加剧,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日益严重,加之石羊河上游的垦区拦蓄引水,气候趋于干旱,民勤盆地的生态问题日益显现,目前已演变为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面临崩溃的边缘。民勤县现有人口30万人,而耕地面积达6.87万公顷,年来水量只有1.0亿多m3,按照亩灌溉用水500m3来计算,只够灌溉不到2.0万公顷的土地,每年超采近4.0亿m3地下水。特别是民勤县湖区5个乡(镇),有87个村,总农户17300户, 农村人口80174人,土地总面积9.53万公顷,耕地面积2.93万公顷,近年实际播种面积1.27万公顷。由于风大沙多,碱大水苦,灾害频繁,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脆弱,群众生活贫困,人畜饮水困难,生态难民逐渐增多,成为全省重点贫困地区之一。 


  4. 影响民勤生态文化传播效果的障碍及其原因分析
  在了解生态文化的含义及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后,我们就可以结合民勤生态文化历史及现状分析民勤生态文化传播效果的障碍及其原因。民勤生态文化传播主要是大众传播,大众媒体的报道基本上是在引导社会对民勤的关注,应该说是正面报道,所以我们主要从受众方面进行分析。
  4.1.语言障碍。语言是传播者想要把信息传达给受众的基本障碍,而且它可能成为有效传播中难以克服的障碍。新闻作者应该避免运用专门术语,力求使用平常的、通俗的语言,这样才能与受众沟通,除了意义的精确易懂以外,受众还要求语言的感情色彩十分贴切。否则也会导致理解上的障碍,简单地说,传播模式中存在着“编码”和“解码”的程序问题。不同的语言,以十分不同的方式切入现实,它们在现实世界中,为解码提供了相当不同的类目。不同语言环境的受众,理解同一新闻时,也会产生解码的障碍。文化背景和主观认知的不同,使受众对信息的理解,程序有很大差别。例如对媒体的报道,民勤人就有提出还大众一个真实民勤的要求,其实究其原因,有的民勤人说媒体的报道夸大了民勤的荒漠化现状,有损民勤的形象。至于这种情况,就要求媒介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要做好引导受众理解客观报道的真实意义与目的。
  4.2.经验障碍。受众理解某一新闻报道时,总是结合个人的经验加以判断,因此他们决不是一张消极被动的白纸,只等着填满每天的新闻。他们在心理上是积极、主动的个体,新闻信息只是加强或削弱自己主观世界的原始资料。由于现实的变动或刺激非常多,受众接受信息时还存在着一个再选择的过程,越是不常出现的叙述,越能给人深刻印象。受众往往运用他独特的经验,以自己的背景来弥补信息的多义性和不明性。“刻板印象”是这种作用的一个例子。刻板印象实质上是一种顽固的经验;它将人、团体、事物类型化;使主、客观世界因机械对应而影响信息的正确传达;产生了所谓额外信息。受众的原先固有的态度和观念,会减弱、改变甚至颠倒信息的本来意义,从而造成有效传播的障碍。偏见,是这种障碍的突出因素。种族偏见、阶级偏见、道德偏见,以至于意识形态的偏见,都会影响信息的有效传播。 
  4.3、知沟障碍。“知沟”是指受众因教育程度的不同以及获得信息多寡的差别,形成了“知”的鸿沟。按西方新闻学的观点,“知的权利”是一种基本人权。然而,实际上并非人人有平等的权利。就民勤当地受教育程度 而言,整体上还处于低级阶段,大部分受教育的是低年龄阶段的人。对于民勤整体,知识的构成明显的会成为传播的障碍。但热门话题、焦点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生活影响较大能的信息 ,人们就会自觉地关注它,这时候知沟就显得微乎其微。民勤能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媒体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所以就当前大众媒体的报道还是较好的引导了受众。
  4.4.兴趣障碍。不同的受众在兴趣上千差万别。媒介传播的信息是否满足他们的需要,或者是否让他们感兴趣,客观上制约着信息传播的效果。对于民勤人来说,沙漠化已经危害着他们的生存与生活,对于媒体的报道,他们都会很重视,不会再因为受众的差异而选择报道内容,所以说兴趣障碍的作用不是很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暑假社会实践-民勤生态文化传播效果的透析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范文大全 | 管理资料 |学习教育试题课件下载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