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还不能完全进行自由绘画,我们就以添画的方式让幼儿画出会发声的东西,且把作品布置于墙面,真正做到环境是孩子的,是会说话的环境。
三、让家长成为活动的一员。
要开展好一个主题活动,家长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家长的参与是幼儿学习的动力之一,小班孩子可以说是天真无邪的,他们什么也不懂,这时就需要家长的配合和鼓励。当要收集资料时,家长们能慷慨的让孩子拿出自己的玩具,同时让幼儿在家里观察、寻找各种声音,并予以指导。相信,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我们的活动也不会开展得如此顺利。
四、主题活动中的成长。
开展好一个主题离不开家长、离不开老师、更离不开幼儿,而我也在实践中创造、再发现中成长、在反思中完善。
首先,我们要了解生成和预设是不分离的,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在活动中,既要有清晰的目标意识:喜欢听辨周围的各种声音,区别不同声音以及表示的意义。又要在过程中充分关注孩子的需要,因而要以宽松的组织形式让幼儿自己学习。在活动中亦提出问题:“声音有没有不一样?”是幼儿的兴趣进一步被激发,让幼儿有了挑战的欲望,然后放置许多有声音的东西,是
幼儿探索声音轻响的活动成为可能是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活动。而且,在活动中亦让幼儿自由探索,既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已有经验,又有效促进了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其次,以整合思想的思想实施新课程,真正的整合并不完全是教师活动前精心预设的,而是在关注幼儿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及时灵活调整的。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来自于孩子们各种经验的反映。就如在班级中找一找能发出声音的东西时,毅毅说:“‘嗤’的声音。”我不懂,就问:“这是什么声音?”他便作了一个炒菜的动作边说:“妈妈炒菜。”此时,幼儿的思维已转移至家里了,如果我硬要他们再去寻找教室里的声音,那么幼儿的兴趣就会被抑制了,于是我就让幼儿说一说家里的声音,布置他们回家后再去找找还有哪些东西能发出声音来。这样,既让幼儿的兴趣得到了满足,实现了幼儿生活经验的整合,又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当然,在实践中自己不断以整合的思想实施新教材,搭班教师间也在不断整合,那就是共同分析、共同进班、共同反思,使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实现良性循环和螺旋式上升。但自己毕竟是一位年轻教师,在许多方面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有时候往往过于进行课程之间的大拼盘,把四大领域整合起来,不考虑幼儿的心理特点。因而,在以后的实践中一定要把握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最后还要把握好生成
活动,及时做出相应的回应策略。在活动中,幼儿往往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自己产生活动。可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握好,而让某些有价值的东西流失了。所以,我们在活动中决不能为了完成某个环节而忽略了幼儿生成的东西,而应该对幼儿的生成活动予以关注。能让孩子想的,让孩子想;能让孩子做的,让孩子做。然后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我们既要看懂教育环境内部要求和内容是否适应幼儿现有水平的需要,又要善于从幼儿行为表现中反思教育环境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以适宜、适时、适当的调整来完善教育行为。所以,教师要把幼儿无意的生成行为转为发展意义的生成活动。我们要认真研读课程指南,不断提高对幼儿生成活动教育与发展价值的理解能力,对新教材要领会贯通并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有效回应幼儿的生成。我可以说是第一次真正接触“生成与回应”,以前只是听,并未付之于实践,如今接触后,才使自己明白要把握好真得挺难的。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关注幼儿的活动,努力与幼儿形成互动,同时不断增强反省能力,注重对幼儿生成活动指导行为的反思与适度调整,使自己的教育适应幼儿的需要并推进幼儿的发展。
说实话,年轻一代的我们怕烦,但教育不是功利性的事业,在二期课改的理念下,我们都在进行尝试和探索,当然并不是很成功,但正如《礼记 学记》所说:“学然后知不足,叫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在二期课改的理念下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使自己真正成为孩子的伙伴、朋友。
tag: 暂无联系方式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幼儿园大班教案,幼儿园教案,幼儿教育 - 幼儿园教案 - 幼儿园大班教案 - 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